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JUST Old】高雄-橋頭 橋頭糖廠 橋仔頭製糖所 臺灣糖業博物館

橋頭糖廠完整保存著製糖 倉儲 運輸 居住 信仰等建築
各種巨大 獨特 美麗的建築
型塑出一座日治工業遺跡的聖殿


□ 等級: 高雄市歷史建築
□ 產權: 公有
□ 完工: 約1911年
□ 結構: 磚木造
□ 風格: 西式+日式
□ 用途: 橋仔頭製糖所 -橋頭糖廠



----------------------【歷史】----------------------

橋仔頭糖廠是日治時期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所創設的第一座製糖廠
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廠,原名橋仔頭製糖所
明治34年(1901)2月動工興建
11月第一製糖工廠完工
隔年(1902)1月15日正式運轉
可謂開啟台灣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濫觴


整座製糖工廠從明治33年(1900)底勘查、擇址,歷經初建(1901〜1904)
擴建(1905〜1911)、完備(1911〜1945)等三個階段
目前古蹟指定範圍大體是初建階段所劃定的廠區空間


工廠與鐵道構成現代化製糖工業的核心,象徵台灣邁入產業現代化的新紀元
特殊的是,這些建築物充滿防衛性的工事,透露當年建廠的緊張氛圍
這也使得整座基地呈現封閉性,而成為日本企業的移民村


初建(1901〜1904)的廠區統籌做為生產與事務的空間機能
第二、三階段的擴建偏重生活休閒與住民信仰的空間機能
首先興建大批宿舍群和休閒設施,將員工的生活空間移轉、集中
然而後二階段所增建的建築與空間,多數並不在古蹟指定範圍內
近幾年相繼被拆除或改建。

1970年以後,在國際糖價低迷的衝擊下,整個廠區的空間營造幾乎停止了
民國95年(2006)台糖公司將行政區與廠區規劃成為臺灣糖業博物館


----------------------【配置】----------------------

整座廠區其機能包括生產、運輸、事務、居住與信仰
並有明顯的園區配置
整座園區當時座落在一條支流 與鐵路之間的土地 

園區北邊是工作區
有著生產 儲藏 行政與運輸維修等廠區
園區南邊則是工人們的生活場域
主要有宗教與居住的功能

鐵路的對面 也就是園區的西邊
則是當時的橋頭老街 
是周遭居民的重要經濟及生活中心


----------------------【行政區】----------------------

行政區是當時糖廠的辦公場域
而最美麗的就是「社宅事務所」
這座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事務所建於1901年
其風格基本上是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建築樣式


其建築結構融合了木構造(屋架、基樁)、磚砌(牆身)、鋼筋混泥土(觀景台四柱)
    此棟建築已架高的結構以利通風 躲避潮濕
拱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優美 也是為了多幣台灣炙熱的陽光的基本設計

另外「社宅事務所」為對抗當時的抗日份子
其入口中央門廊及基座甚至採用了從英國進口的鋼筋混凝土構造
以便能在其上方設置砲台作為防禦工事

而迴廊屋頂四周女兒牆則設有槍孔可依峙持槍應戰
不僅如此,房舍下方甚至挖了地下室儲備糧食
「匪徒」來襲時,由製糖所員工籌組的自衛隊在建物上方防禦
女人和小孩就躲在地下室,此時「社宅事務所」自成一座堅固的防禦堡壘。




另外一棟優美的大型建築 則是俗稱"俱樂部"的房屋
此棟建於1902年 是橋頭糖廠成立時的俱樂部
研判是給員工休閒娛樂用的用途


相較於社宅事務所簡單的凸形平面
俱樂部平面則較為複雜

下圖可以看出建築主要由左邊二棟 右邊一棟的平面組成
構造上也很多變
除了左上方為純木造之外 左下跟右棟則為磚造建築
整體外觀再以連續拱廊串連 
空間感相當富有變化 

美麗的山頭造型 及木造斜屋頂
都可以看出這棟建築與社宅事務所有著完全不同的心境
社宅事務所防禦性質相當重
俱樂部則多了優雅的面貌 緩和的氛圍

連續的拱廊也是要遮擋住南部炙熱的陽光
凹凸變化的立面 也形塑出各個空間的出入口


內部寬敞的空間
可以看到一個特殊的構造-斜撐
此種構造算是極為特殊的結構
是為了要讓室內的空間變大

在園區裡面還可以看到一些散落各處的老建築
與地景優美的融合

在社宅事務所與俱樂部之間 有著一尊觀音像
1902年,鈴木藤三郎社長立此雕像
主要是體恤遠離故鄉且生命受到「抗日份子」威脅的日本技術人員
同時也希望藉此拉近台灣農民對製糖會社的向心力
經考證,此觀音像係仿日本奈良藥師寺東院堂聖觀音像(約鑄造於1902年)
是同一風格的作品,為日本佛像雕塑史上的代表作
是構成事務運作與糖廠初階段時期 員工日常生活的心靈場域


昭和6年(1931)
糖廠在生產與生活兩大空間的交接地帶興建神社,以取代聖觀音信仰
成為當時糖廠心靈的寄託


這座稱為橋仔頭神社的建築
很不意外的 在民國時期拆除
目前只留有社號標及一座石燈籠 及兩隻狛犬



依照舊照片
可以看出有著本社及拜殿的建築
但都已不存 原址改建為中山堂

另外行政區中還有一棟純木造建築-廠長宿舍
建於1940年的建築,為廠長金木善三郎所建造


其構造特色為台檜屋架、高架地板、木床束及台灣日式宿舍僅見之獨立磚造基礎
加上前庭後院與,建築形式保留完整,是目前廠區內最具代表性的日式木造宿舍
也是電影"血觀音"中 著名的廠景之一

宿舍後方設有防空洞
仔細觀察 其實整座糖廠園區散佈著各種類型的防空洞
做為當時大日本帝國重要的工業設施 自然成為盟軍轟炸的主要目標
防空洞有拱型、方型、有磚造的、有礁岩砌的
有建在地上,在地下,有的砌在礁岩駁坎的內部
台灣其他地方很難找到這麼齊全的防空洞樣式

在糖廠園區的入口處 有座隱蔽於樹林間的磚木造小屋

小屋相當別緻可愛 可惜疏於維護
可能是當時的分駐所 或警勤隊之建築

下圖為農務科事務所
入口山牆上方有通風氣窗與屋簷,此辦公室屬於折衷主義
結構、屋架與磚牆面保存良好,屬於民國初期的建築

前方日式庭園,由圓形及相同圓形與圓心之切點所構成的半月圓水池
是1920年代庭園規劃常見之手法

----------------------【製糖區】----------------------

製糖廠區是將甘蔗從運輸、壓榨、清淨、蒸發、結晶、分蜜到包裝的建築群落
橋頭糖廠於1902年1月15日正式壓榨,日壓200噸
自此掀起台灣第一次「工業革命」,引領台灣邁入輝煌的「糖金時代」
最後仍不敵經濟環境得急劇變化,終於在1999年2月28日壓榨最後一把甘蔗


整座廠區由大量的巨大金屬構件組成
壯觀且獨特
下圖應該是甘蔗運送到工廠內的輸送帶 

工廠內部巨大的管線及機器 使人顯得相當渺小

工廠自進入民國時期 依然是製糖的重要工廠
繼續使用了55年 
期間建築的改建與擴建 均架構在日治時期的基礎上
下圖還可以看出日治時期的拱形建築構造



各種製程與設備 都有各種顏色來呼應


人們走在其中 讚嘆著巨大的設施
彷彿進入了工業的聖殿



----------------------【倉儲區】----------------------

十鼓橋糖文創園區成立於2010年10月,位於糖廠(北區倉庫群)
十鼓文創注入鼓樂藝術之新生命於這百年文化遺產,以「守舊創新」並融之理念
將停產閒置的糖倉空間再造,進而保留台灣糖廠歷史原貌
將其化腐蝕為神奇,創造出兼具藝術人文內涵的自然環境與擊樂表演融合的場域






十鼓橋糖文創園區由於需要門票 也就沒有進去參觀了
但旁側還有一些未在十鼓文創園區的倉庫建築

----------------------【運輸區】----------------------

1903年橋頭糖廠成立時,是使用牛車拉鐵道車軌便車
於四年後1907年,開始設置五分車機車頭組加入製糖作業


  橋頭境內主要有五條五分車鐵道路線,當時五分車鐵道與縱貫線是共用車站
位於本區處工廠區西方的五分車的維修站
是配合產業鐵路運輸所需求設置的修復站,擔任維修的工作






園區內存放著大量的五分車車頭
有的損壞 成為地景的一部分
有的還正在使用 成為觀光列車的主力軍

整個運輸區佔地相當寬闊
數十條鐵軌 從旁邊的縱貫線分叉進入廠區
之後興建的高雄捷運也在旁邊
形成三種不同世代 不同功能的運輸機具同實在一個場域中


由於廠區實在太大太大
漏拍的地方非常多
諸如神社遺址 各式各樣的防空洞
具有特色的水塔構造 及十鼓文創園區
實在是需要花一整天在這座園區之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