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JUST Old】台南-風神廟與接官亭


清朝時 台南是全台最大城市 
重要官員橫跨黑水溝後 都在台南登陸
因此臺灣道(未設省之前)的巡道: 鄂善
在1739年設置全台唯一的風神廟  
保佑台灣與福建之間的船隻往來平安 一路順風
之後更設置接官亭與石坊 用來接待官員的到訪
形成了壯觀的"府城門戶"


下圖為風神廟裡面的一張復原圖
右邊可以看到一座城門 為台南的"大西門" 現在蕩然無存
下方可以看到海與舟楫 當然也蕩然無存
建築本體也只剩本殿存在了 



清朝人一到台南 第一印象便是此石坊與風神廟
南面石牌坊上寫著"鯤維永奠"

鯤鯓的消失 也伴隨著台南在經濟上的優勢消失
真的只能以"滄海桑田"來形容台南



清朝時 要來台灣 沒有飛機 只能搭船
既然叫"府城門戶"  所以也就必須靠海
250年前 在風神廟中看石坊 背景應該是一片海吧
而不是現在的水泥牆



南面石坊上精采的雕刻


經過250年的歲月洗禮
石材也都銳利不在


石柱上對聯
「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





柱腳的花草雕刻



北面橫額題「鰲柱擎天」
石柱上對聯
「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







接官亭分別設置在風神廟兩側
左為鼓樓 右為鐘樓
呼應風神廟的配置



鐘樓建於1739年



看不清楚壁上畫什麼故事






亭中屋頂
可以看到一條與周遭石材不一樣顏色的橫樑


此梁非常新 應該是新放上去的



鼓樓從石材上 推測為這幾年新建的



風神廟與接官亭在日軍接管台灣後 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
不再有清朝人渡過黑水溝來這裡

 原建築為四進的宏偉格局 因為之後的"市區改正"
拆除到現在只剩一進的三合院格局 外加一座拜亭


拜亭之屋頂



由拜亭望向石坊


還可以看到接官亭



"元亨利貞" 第一次聽到不是在易經裡
而是在台中七期的一棟豪宅建案的名字



本殿兩旁的鐘與鼓



還沒進到殿內 便可看到電母的雕像 也就是雷公的老婆


電母身後 一幅石坊孤拎拎的畫


中間為風神爺 左為蔣公子神像(即臺灣知府蔣元樞) 右為佛祖
上方有座「和以被物」匾





左邊可以看到雷公的雕像
中間為風神廟與皆官亭的風景圖




風神廟兩側之廂房



後記

其中一側的廂房有一些被棄置的解說
說明著這裡的理想


"光之廟宇" 是這裡重生的契機
燈光與建築結合而成一種獨特的氛圍
下面的連接有非常多圖片


可惜太晚來到這裡 接官亭與石坊的燈都關掉了
但是風神廟的主燈真的非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