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JUST Building】台灣省議會



國中時坐公車每天都會經過這裡 
因此就算之後改成台灣省諮議會 還是習慣叫台灣省議會
台灣省議會位在霧峰
也位在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霧峰林家旁
而霧峰林家更出了一位"台灣議會之父" 林獻堂
種種的巧合 卻也訴說著台灣自治史的悲涼
每次來到這園區 總有股淡淡的哀愁


1955年省政府為防空考量,籌議疏遷中部。最初擬定的地點是以霧峰鄉為中心,後來省府變更計畫移往草屯附近的營盤口(取名:中興新村),但議會新址仍選在霧峰。議會新址選定後,臨時省議會即成立疏遷廳舍興建委員會,並推議長黃朝琴任主任委員,策劃遷建工程事宜。1957年3月3日議會大廈破土奠基,1958年4月間,議會大廈、議員會館先後竣工,5月1日落成,正式從臺北市南海路遷入新址—臺中縣霧峰鄉辦公。


台灣省議會的規畫 處處可以看到中興新村的影子
不管是建築風格或是街道家具




園區正門口也都有個牌樓
以前上面寫著"台灣省議會"
改制後 改成立法院中部辦公室 台灣省議會紀念園區


整個園區的規畫非常簡單 一條中軸線-椰林大道
終端為議事堂
兩邊分別為生態池以及議員會館



新增說明文字

整個園區跟中興村一樣有著大量的綠地規劃
因此到處到是綠意 因此任何季節來都非常舒服


處處都可看到的街道家具 有著同樣的歐式風格



新鋪的石磚未與土壤有良好的契合 所以難走異常


園區中的生態池 豢養多隻鵝或鴨 其實我分不出來...
池中也有幾座生態島 
雖然是個人工池 但景色還不賴


假日時 整個園區就屬池畔周遭人潮最多


池中還有一座石橋 旁邊還有座涼亭



遠端便可隱隱約約看到議事堂大廈


在水池的另一側 為議員會館
省議會甫完成之時 這邊地處偏僻
所以建了這棟議員會館
為遠道而來的議員休息之處



風格上為現代主義 完全的水平垂直線條
在空間使用上也有很明顯的區分
左邊為大廳 中間為垂直動線樓梯 右邊則為客房



這棟深受美國現代主義的房子 
用粗曠的石材來區隔所有使用功能
在台灣目前只看到這棟而已


設計了大片的玻璃 可讓大廳明亮寬敞
但卻面向南邊 因此總是有陽光照射進來
冬天還好 夏天會非常不舒適
所以終年用窗簾遮住窗戶


大廳為二層挑空


房子外觀雖是硬線條 裡頭則為流線型的設計


不只二樓為流線型 樓梯也是
照片中的柱子 燈具 或是欄杆
都非常復古~~


再加上水晶燈 整個就讓人聯想到30年代的上海

但水晶燈上怎麼有個疑似飛盤的東西


磨石子地板就讓人感覺非常普通


在客房這部分 用多層的綠帶來阻隔道路與客房的影響
一樓的窗櫺風格也很特別的為波浪狀


議員會館後端處理得不甚理想
但居然還可看到煙囪?


中國化的窗戶


議員會館旁的龍柏也都非常高大 都2層樓高了


整個園區在綠地上都會點綴幾個藝術品



椰林大道的終端 用一個圓環收尾
兩旁的綠帶也很別致



可以看出早期台汽會駛進這個園區

斑駁的台汽站牌 隱約看出"省議會"的站名
下面居然還有個精神標語"我愛中華"
此時真的是最讓我振奮的時刻了


全台灣還存在這麼有歷史的站牌嗎?


齊柏林的空拍圖


當初議事堂興建的舊照片




可以看出三層樓高的議事堂
兩旁各有一座石獅坐鎮


柱子背後的大片玻璃窗不稀奇
稀奇的是窗上的裝飾


看來是以"雲"做為一種意象的金屬構件


"雲"的細部





黃朝琴做了5任的議長
這個園區可以說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
雖然說他的評價看起來不是很好....
 議事堂左側的草地上 立了一尊疑似黃朝琴的雕像


議事堂右側的草地上則有另一個現代雕塑


議事堂後面則可以看到圓頂下的空間



在園區中有很多種型式的街道家具
這種純歐式的路燈是比較近期設立的

這種中國式的路燈則是有50多年的歷史了
形式上讓人聯想起國民政府在南京的"首都計劃"
在台灣非常少見
在南京不知道還存有幾盞



在議事堂旁的杉木 初估也有7.8層樓高


在圓環中央立了一尊蔣介石的雕像
是在暗示什麼??


雕像背後寫了這幾段話
實踐三民主義 光復大陸國土
復興民族文化 堅守民主陣容

蔣介石在生前都有做到?


議事堂的兩尊石獅 也頗為特殊
特殊之處在於"閉口"
一般的石獅都為張著大口居多
但這兩尊卻都緊閉雙唇
根據"維基百科"裡說
門口一對「閉口」獅像,提醒議員不要像「閉口獅子」,應為民喉舌。

但我覺得更像是要讓議會"噤若寒蟬"
終省議會之世 他並沒有任何突出的功績
到現在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台灣有個省級的議會

以中軸線做為一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