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 放築塾代誌 第95期 5月號/20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5年 善化全景模擬圖
A 慶安宮
B 東門舊址
C 北門舊址
D 西門舊址
E 南門舊址
F 善化牛墟
G 善化庄役場與公會堂
H 善化市場
I 善化郵便局
J 善化派出所
K 新舞臺(善化戲院)
L 灣裡信用組合
M 灣裡驛
N 灣裡工業線(善化糖廠支線)
O 嘉南大圳善化支線
P 善化公學校
Q 善化尋常小學校
東門內中山路市區改正後的街景1 |
善化庄役場(出自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 |
慶安宮與廟埕 |
東門旁的大正時期街屋 |
進入清領時期,目加溜灣社民不是被漢化,就是遷移至官田、大內等地,善化已經是純漢人的居住地了。百年前為目加溜灣社民興建的教堂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居民遂把教堂改為文昌祠,同治大地震後再改建為今日的慶安宮,並成為善化的政治、文教與信仰中心。周遭糧食產業與糖業亦把善化形成了小型的市街聚落,除了廟埕為居民日場採買的市集之外,大量獸力需求更促使了善化南門外形成了"牛墟",足見清代的善化已有可觀的經濟作為發展基礎。
清代院落中,常出現昭和洋房 |
中華路157巷(後街仔)街屋新立面 |
從荷蘭人興建教堂到日本人統治為止,善化經過二百多年的悠久發展,早已形成面狀的大型城區。清代更建造四座城門,以慶安宮為中心,分別於文正路、三民路與中山路據守東西南北之幹道。城中街道有機而蜿蜒,如現今的中華路157巷(後街仔)便是清代的主要街道。日本人進入善化後,由於城中產權紛雜,所有重大建設均在城外展開。如灣裡驛(善化車站)與市場便設在東門外,連帶拉起了東門外中山路之商業活動,再加上街役場、派出所、善化戲院、公會堂、郵便局與灣里信用組合等重要機構與組織也都設置於東門外,相較於慶安宮為
中山路上的老店面 |
傳統經濟與宗教中心,東門外的中山路儼然成為善化新興經濟與政治行政中心。日本政府亦於城北興建了善化公學校,專供台灣人就讀。由於更遠處的灣裡糖廠有著大量日本籍員工與家眷,因此在進學路上也設置了專供日本人就讀的善化尋常小學校。加上灣裡糖廠中的灣裡神社,善化北部反而有著濃厚文教區與日式氛圍。
東門內中山路市區改正後的街景3 |
東門外中山路到善化驛是條筆直寬敞的大馬路,但東門內的中山路蜿蜒且狹窄。通風、日照及排水皆令日本人頭痛。因此到了昭和時代,政府稅收豐盈而資源豐沛,加上全台灣已經累積了大量市區改正的經驗,遂於1936年對城中的中山路進行拉直與拓寬。原本中山路兩側的大正時代紅磚街屋與清代木造街屋街全部拆除,改為加強磚造的折衷主義街屋,當時可說是日治末期的一大盛事。
東門內中山路市區改正後的街景2 |
清代院落中的二層洋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