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JUST Old】台北-中正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


 曹洞宗臺灣別院 有著和式與中式的宗教建築
似乎象徵著台灣與日本殖民之間微妙的心靈關係
城門般的鐘樓 更是目前台灣唯二的 江戶時代式鐘樓


□ 等級: 台北市歷史建築
□ 產權: 臺北市政府
□ 完工: 1930
□ 設計: 不明
□ 結構: 鋼筋水泥造 
□ 風格: 和式
□ 用途: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的本堂(右)與觀音禪堂(左)
一左一右  互不干擾 
卻各自有著自己的表情

本堂存在的時間非常久 直到1990年代才被拆除

而目前僅存的鐘樓建築
完工於1930年代

類似城門的形狀 非常壯觀
在台灣宗教建築中 也非常罕見

本堂的左側可以看到觀音禪堂
中式的三合院建築 與旁邊的唐風和式建築 有著完全不同的樣貌


二次大戰之後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 被政府接收
也是他開始衰敗的起點


90年代後期 違建被台北市政府拆除
這座鐘樓也差點被拆光光
所幸最終得以保全 但本堂與圍牆都已然消失

1916年附設佛教學校,供僧侶與齋友的子弟就讀
學習佛教教義及普通常識,
1935年改名為私立臺北中學,戰後再改稱為泰北中學

1931年的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空照圖
我蠻懷疑是否是1931年
因為1930年完工的鐘樓並未看見

1945年美軍空照圖
則可以完整看見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整體規劃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 眾多建築群中
目前只剩觀音禪堂與鐘樓存在

三合院式的紅磚平房建築
周圍植滿了花草樹木

有別於其他台灣寺廟
許多日式元素在這邊隨處可見

本堂的位置 目前是青少年育樂中心
原本兩棟不同表情的建築
現在更加的格格不入了 

現今的鐘樓建築於2002年完成修復 
後面的青少年育樂中心 也重新拉皮 讓人尚可接受

鐘樓整體為鋼筋水泥構造 但乍看類似石塊與木構造的複合體
鐘樓旁邊則新建了矮牆 延續當初園區的意象

粗曠石塊下
城門般的拱門造型非常吸引人

看舊照片中 是沒有這些石燈籠的
多少有點畫蛇添足

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 外部出挑平座欄杆 頗富空靈之韻味


屋頂為單簷式歇山 舖日式黑瓦
看瓦邊的時間痕跡 應該都是原始產物 令人驚嘆

水泥構造 仿木結構
但木造的細節處理 仍能在這邊看到

屋頂垂脊尾端的獅子口 可以看到3個"經之卷"

六葉與懸魚 作法精緻
在妻降棟也各有經之卷

青少年運動中心的重新拉皮
以及在仁愛路雨林森南路的樹海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  似乎可以得到一些些逝去的尊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