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鵝卵石、卵石
咾咕石
砂岩
安山岩
清水磚
燕子磚
青磚
鋼筋混凝土
【梁柱、構架】
火庫起
出屐起
出廓起
加強磚造
抬樑式
穿斗式
擱檁式
斗、拱
一斗三升
牌樓面
步口柱
柱礎
瓜柱
瓜筒
斗抱、獅座、象座
吊筒
豎材
壽樑
束木、束隨、看隨、束尾
員光
雀替
連托
【材質】
---------------------------------------------------------------------------
![]() |
萬巒 潁川堂 陳氏古厝 |
【鵝卵石、卵石】
主成分是二氧化矽的純天然石材
取自古老河床隆起產生的砂石山中
千萬年間不斷擠壓、摩擦
磨去了原有不規則稜角之圓石
小如鵝蛋,稱鵝卵石
較大顆的則稱為卵石
![]() |
白砂 後寮 宋氏古厝 |
【咾咕石】
又稱咕咾石
指的是珊瑚礁岩體之石灰岩
其表面十分粗糙而堅實
台灣沿海與海島常用此來築牆砌屋
![]() |
頭份 西河堂 |
【砂岩】
砂岩與沙岩是一種沉積岩
由砂粒膠結成石
最常見的是黃色、灰色和白色等淺色
是建築常見就地取材的材料
![]() |
新屋 徐氏古厝 東海堂 |
【安山岩】
火山岩漿冷卻後形成堅硬細密的安山岩
一般安山岩常呈灰或灰黑色
又稱觀音山石,常見於台灣北部
![]() |
新屋 葉氏古厝 南陽堂 |
【清水磚】
日文稱為煉瓦
清水磚跟一般紅磚最大差別在於表面
清水磚表面是光滑面
一般紅磚是大毛孔粗糙面
因此清水磚適合直接露出來示人
久經使用也不會出現變、褪色
TR磚指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
之英文縮寫
![]() |
楊梅 宋氏古厝 京兆堂 |
【燕子磚】
又稱為顏只磚、雁子磚、岸只磚
當磚坯入窯交錯疊放時
與松木等燃料油脂烙在磚面上所形成
因交錯疊放的斜紋形似燕尾而稱燕子磚
![]() |
永靖 忠實第 老師府 |
【青磚】
又稱為烏磚
烏磚以還原法燒製,與紅磚氧化法燒製不同
磚色呈青灰色
臺灣傳統民居多作為點綴,較少大量使用
![]() |
員林 黃氏古厝 |
【鋼筋混凝土】
俗稱RC (Reinforced Concrete)
指在混凝土中加入鋼筋等組合材料的構架
混凝土可抵抗壓力,鋼筋可抵抗拉力
兩者的結合可以使建築在外觀上得到解脫
台灣古建築多用在橫樑,以代替木樑
【梁柱、構架】
---------------------------------------------------------------------------
![]() |
深坑 黃氏古厝 福安居 |
【火庫起】
又稱疊澀
指磚牆或磚柱上部逐層向外階梯狀出挑
因超出屋身,可防雨水進入
北部多雨,所以常使用「火庫起」
![]() |
竹崎 林氏古厝 |
【出屐起】
指外牆以斗栱或橫樑懸挑之淺簷廊
「屐」是從牆體或柱子水平伸出
以承接屋簷且微翹的木樑
為了要遮陽避雨,中南部常用之
![]() |
台西 吳氏古厝 苞桑永固 |
【出廓起】
或稱為出步起
因其廳門外再留一步的距離作門廊而稱之
為步口柱(簷柱)支撐出的深檐廊
![]() |
豐原 張氏古厝 |
【加強磚造】
指建築局部採用鋼筋混凝土加固
方式以RC搭建梁柱以束制磚牆
磚牆仍是承載重量與抵抗地震的主體
RC只是輔助之用
![]() |
鹽水 翁鍾五故居 |
【抬樑式】
指在柱子上放樑,樑上加瓜柱後再抬上層樑
層層疊置直到屋脊
屋頂所有重量由大樑承受,故稱抬樑式
抬樑式由於中間沒有落柱
優點是可以得到寬敞的室內空間
常用於宮殿、廟宇,民宅較少用之
![]() |
朴子 侯氏古厝 |
【穿斗式】
「穿」為水平構件穿過垂直構件的作法
此構架以柱子支撐全部重量
因為落柱眾多,得以分散重量
因此可選擇較細柱子
由於空間被大量柱子分割
所以常用於民宅
![]() |
內埔 廖氏古厝 武威堂 |
【擱檁式】
直接將桁條(樑)放在承重牆體上
由承重牆承擔屋頂重量
以代替樑架,可省下相當數量的木料
![]() |
里港 蘇氏古厝 武功堂 |
【斗、拱】
「斗」「栱」是兩種在柱子上端的物件
斗大多為立方體,上方有凹槽以承接拱
栱是長形彎曲的木板,作用是分散結構承重
拱是重要結構,所以通常只彩繪或淺雕
依照外觀可分為捲草拱、關刀拱或螭虎拱等
![]() |
褒忠 陳氏古厝 穎川衍派 |
【一斗三升】
即在一個斗抱之上有斗
先置橫向的栱,在栱的上面設三個「升」
「升」就是單槽的小斗
如果幾組一斗三升相連,即成「連栱」
![]() |
新埔 林氏古厝 西河堂 |
【牌樓面】
或稱為排樓面
此詞最早出現於1917年保安宮的石碑
即建築物正面門楣或壽樑以上
有一排一排架上去的木構造
排樓面通常有斗抱、一斗三升
、連栱、彎枋等構件
![]() |
峨嵋 楊氏古厝 宏農第 |
【步口柱 】
又稱為廊柱,簷柱
為建築物最外層的列柱
在步口廊上支撐簷口的柱子
![]() |
阿蓮 中路 吳氏古厝 |
【柱礎】
又稱為柱珠,為石造的柱子基座
可將上部重量用較大面積向下分散至地面
且木柱怕水,可用柱礎隔絕濕氣。
![]() |
秀水 陳氏古厝 穎川衍派 |
【瓜柱】
又稱為童柱,因其矮小而得名
為安置在梁上的短柱,且不落地
用於通樑上支撐屋頂的垂直構件
如果斷面為方形,即稱「方筒」
![]() |
溪州 劉氏古厝 |
【瓜筒】
為豪華版的瓜柱,由瓜柱演進而來
唐宋時期的瓜柱簡單無飾
至元代才有瓜的形式出現
由於瓜頭斗面積小,容易滑動與轉動
故使用瓜筒來增大與其他構件的摩擦係數
並增加重量傳遞面積
瓜筒依造型樣式可分為
金瓜筒、木瓜筒、尖峰筒等
![]() |
二崙 永定厝 李應昧古厝 |
【斗抱 獅座 象座】
斗抱與瓜筒功能相似
皆是梁上支撐屋頂的垂直構件
使用斗抱來增大與其他構件的摩擦係數
並增加傳遞面積
斗抱常雕成花草紋,蓮花飾
由於是欣賞木構件的重點部位
是匠師下工夫的地方
常以雕成獅或象,所以又稱為獅座、象座
是瓜筒的變體豪華版
![]() |
萬丹 許謀古厝 |
【壽樑】
為一種弓形樑,稱為看樑、𨑨迌樑、曲勢
是兩簷柱間之連通材
下方由托木或雀替承接
壽樑位於傳統建築入口
所以也是匠師極力表現裝飾的地方
![]() |
竹山 莊氏古厝 招貴堂 |
束木 束隨 看隨 束尾
束木為拉緊瓜柱與瓜柱間的橫向構材
是重要約束構造,僅彩繪,不施深雕
束隨位於束木之下,具有部分約束功能
並填補空檔,常佈滿木雕
看隨於束隨之下,是填補空檔純裝飾雕花材
束尾是束木較細的一端,常做蝦尾或卷草
![]() |
花壇 李氏古厝 |
【員光】
員光是位在樑下之長形板件
功能為穩定樑柱
保持樑柱成九十度而不變形
![]() |
魚池 蔡氏古厝 |
【雀替】
又稱插角、托木
是位於梁柱相交處的短木塊
可以增加梁的跨度
並防止梁枋與立柱之間角度變形
![]() |
佳冬 張氏古厝 清河堂 |
【拱】
型態定義為中央上半成圓弧曲線的構造
拱屬於純壓力結構,用於需要大跨度的地方
台灣較常見的有
半圓拱、弧拱、平拱、尖拱、橢圓拱等
![]() |
後龍 同興老街 |
【拱心石】
指磚石拱頂最高點的楔形石頭
是施工中最後一塊安放的石頭,拱才能自立
經常會做得比結構需求更大塊
常當作裝飾主角
【屋頂、地板】
---------------------------------------------------------------------------
![]() |
楠梓 林氏古厝 |
【硬山頂】
特點就是其兩側山牆把檁頭全部包封住
由於屋簷不出山牆,故名硬山
硬山式屋頂的等級較低,多用於民宅
![]() |
外埔 許氏古厝 高陽衍派 |
【歇山頂】
日本稱為入母屋造
為四坡式屋頂結合兩面山牆
由於有九條屋脊,故等級高
多用於大宅或寺廟
![]() |
斗六 吳氏古厝 |
【歇山重簷頂】
特點為有上下兩層的歇山頂
等級更加尊貴,多用於寺廟大殿
民宅中更少見到,全台應少於三間
![]() |
大同 台北孔廟 |
【假四垂】
是一種外觀秀麗但內部十分複雜的屋頂構造
通常上端為歇山頂,下端為硬山頂
是臺灣由陳應於日治時期演變出的屋頂形式
![]() |
崙背 楊氏古厝 四知堂 |
【沖庵】
為三開間建築
中央明間屋脊升起(升庵)的形式
![]() |
西屯 廖氏古厝 德興堂 |
【斷檐昇箭口】
指建築中央開間升起與兩側屋脊脫開
形成錯開的簷口線,以豐富外觀
![]() |
學甲 宅港 李氏古厝 |
【正脊 垂脊 斜脊】
正脊又稱中脊、大脊
為屋頂中央最高處的水平屋脊
垂脊又稱規帶,為正脊相交垂直的屋脊
斜脊又稱岔脊,為與垂脊斜向相交的屋脊
皆有以自身重量來鎮壓屋頂之作用
防止屋頂被風吹掀
![]() |
大園 李氏古厝 隴西堂 |
【脊肚】
又稱為脊垛、脊堵、脊身
位於上馬路與下馬路之間
用來鎮壓屋頂之用
也是裝飾之重點部位
西施脊是脊上加脊之意
脊肚加寬比傳統屋頂美觀,故以西施命名
為了減輕重量,同時並減低風壓
多在脊肚中留設孔洞,稱為西施縫
![]() |
七股 王氏古厝 |
【三角堵】
又稱牌頭、排頭,位於垂脊的終端部
三角堵位於垂脊下方的三角地帶
皆具有裝飾與鎮壓屋頂重量之功用
![]() |
古坑 陳氏古厝 東和陳宅 |
【捲棚】
指兩坡頂不作正脊,以弧形扁長木板為頂
中國北方多用於等級低的建築屋頂上
台灣多用於半戶外空間,充作華美的天花板
樑上的扁長形木板,用於支撐屋瓦
講究一點的則會畫上虎皮紋
![]() |
山上 林氏古厝 |
【封簷板】
位於屋簷下方的長型木板
用於保護屋瓦下的桷木
![]() |
湖西 陳氏古厝 |
【瓦當、滴水】
瓦當為俯瓦端點的瓦片,呈圓形
有擋住瓦片、保護檐頭及裝飾作用
滴水為仰瓦短點的瓦件
讓雨水由此處排出,有利排水
瓦當通常與滴水交錯並置排列
![]() |
楠梓 林氏古厝 九牧傳芳 |
【水遮】
又稱擋水牆,位於護龍與正身屋頂交會處
由於兩者有高度差
易形成空缺讓雨水浸溼廊道
因此設計三角形之擋水牆,且常有裝飾
![]() |
大肚 陳氏古厝 源榮堂 |
【踏階、階石】
踏階是較低矮的樓梯
《清式營造則例》稱為「踏跺」
位置在建築物臺基邊緣前
方便腳踩踏到較高的台基上
一般常見的踏階級數為「1、3、5」
踏階左右兩端偶有石塊封住,稱之為垂帶
如果只有一層踏階,外觀上常會雕刻
![]() |
淡水 黃氏古厝 餘慶堂 |
【地坪舖面】
建築室內與戶外地板表面的處理材料
常見鋪面有夯土面或磚石鋪面等
三合土:以石灰、砂和泥土調製之人工建材
石板條:是最高級而且昂貴的鋪面材料
紅磚:為最常見的室內與戶外之燒製材料
卵石:講究的客家建築常用之材質
可能與化胎有所關連
![]() |
金沙 周氏二落大厝 |
【磚坪】
指紅磚鋪成的平屋頂,可登上屋頂曬物
油毛氈屋頂防水技術於日治時期成熟之後
磚坪大量於金門、澎湖出現
![]() |
員林 張氏洋樓 |
【圓頂】
外型類似一個空心球體的上半部
橫切面並不一定是完整圓球型,亦可以呈橢圓形
台灣近代多用於官署建築,少數民宅亦使用之
![]() |
大村 賴氏洋樓 賴紹堯園邸 |
【背心式屋頂】
或稱為切角頂、無袖式屋頂
正面屋頂尖端,像被切掉一個角
常用於塔樓或屋頂高處
![]() |
中正街屋 延平南路 撫台街 |
【馬薩式屋頂】
或稱為曼薩爾式、復折式屋頂
是一種隆起的折角或者弧形加折角屋頂
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於發揚光大,成為今日巴黎主要天際線
台灣近代多用於官署建築
或稱通風樓、排氣樓
指屋頂上方設置的突出小樓
由於熱漲冷縮,熱空氣密度低而上升的原理
小樓牆面會設置窗戶把熱空氣排出去
以達通風效果,類似煙囪
多設置於菸樓、醫院、學校與工廠等建築上
![]() |
二林 莊氏古厝 天水衍派 |
【女兒牆】
指建築物屋頂外圍的一道矮邊牆欄杆
具有防止使用者墜落或引導排水等功能
【牆壁、門窗】
---------------------------------------------------------------------------
![]() |
土角牆之擱檁式山牆 屏東潮州 |
【土角牆】
又稱為土埆牆
利用黏性較高的泥土軋鑄成方塊
再堆砌成牆面
建造成本便宜,是修築房舍最常見的材料
材料除了泥土,有些混入稻稈、稻穀、
小磚石、牛糞等以增加強度
土角牆怕水,因此會在外層塗上灰泥保護
![]() |
望安 花宅 顏氏古厝 |
【亂石砌牆】
以自然卵石,或粗鑿的大小石塊
大致依「人字花」堆砌而成
石縫以灰泥填補黏著,牆面會呈現如虎皮紋
通常將大顆石材置於下方,結構較穩固。
亦有位在牆體下段,上段配合其它材料使用
具防潮功能
![]() |
西港 吳氏古厝 |
【編竹夾泥牆】
俗稱竹編仔壁、屏仔壁、編泥牆
材料包括竹木、禾稈、稻殼、
麻絨、黏土、石灰
作法是用竹木編成骨架
再用泥巴和稻殼混成泥漿塗抹
最外一層塗上灰泥以防水
![]() |
新竹街屋 北門街 |
【斗砌牆】
俗稱金包銀、空斗砌、斗仔砌、斗子砌
以薄磚組構成盒子狀
並在盒中填充石礫、泥土或瓦片等
由於中空特性
故具有相當程度的隔熱、防潮效果
雖美觀好看,然工序多而造價貴
且耐震性能差
![]() |
金城 洪氏古厝 |
【出磚入石】
用石頭、瓦片或紅板磚,搭配起來的牆體
出磚入石的強度較差,就地取材卻比較便宜
![]() |
神岡 張氏古厝 進德堂 |
【穿瓦衫】
又稱魚鱗牆,為了保護土埆牆
外部貼上薄瓦片,再以竹釘或鐵釘加強牢固
由下往上層層覆蓋施作
再以白灰做紐扣狀黏住以防雨水滲入牆內
![]() |
關廟 劉氏古厝 |
【山牆】
又稱為馬背、規壁
建築物左右兩側用來支撐屋頂的承重牆
造型常運用「金、木、水、火、土」來設計
「金行」的形狀為寬厚弧形
「木行」為高聳直形
「水行」為波浪弧形
「火行」為尖銳形式
「土行」為寬大平台形
金型馬背最常見,土行與火行馬背較稀有。
![]() |
田中 台中州農會田中倉庫群 |
【扶壁】
隨著屋頂面積越大加上牆壁越來越高
一般的牆壁會無法承受如此大的重量而崩塌
就需要額外增加壁體來協助分擔重量
扶壁下大上小 呈現三角形或梯形的外觀
![]() |
九如 龔氏古厝 武陵堂 |
【鐵剪刀】
又稱壁鎖,位於山牆上方之鐵件
有外牆上錨件
以及深入牆體連結楹檁的嵌件兩部分
用於加強橫樑與山牆之間的結合
![]() |
新竹 陳氏古厝 居安資深 |
【銃眼】
或稱射擊孔、射孔、銃孔、槍孔
即在外牆上留設一些孔洞
洞口內大外小,外部不易覺察其位置
可用火銃等火器向外射擊以防範入侵
![]() |
深坑 黃氏古厝 永安居 |
【兔仔耳】
亦稱為兔子耳
為突出牆面的中空小量體
材質通常為磚造、木造或石造
用途是掛可遮陽、避雨的簾子
![]() |
大樹 小坪路 街屋 |
【半樓窗】
傳統街屋面窄而進深,室內為了採光
常在第一進中間樓板露空
以讓外面的光線經過閣樓窗戶照進室內
還具有俯視屋外、防竊的功能
![]() |
埔鹽 施氏古厝 餘慶堂 |
【走馬板】
指門楣或橫枋以上的部分
門楣或橫枋在與屋頂之間尚有一段空間
必須填補這塊龐大面積
使用木板牆,稱為走馬板
偶有搭配半樓窗
![]() |
竹塘 詹氏古厝 河間堂 詹仁華故居 |
【橫披窗】
指門楣或橫枋以上的部分
門楣或橫枋在與屋頂之間尚有一段空間
必須來填補這塊龐大面積
使用窗戶,稱為橫披窗
![]() |
金山 李氏古厝 |
【餘塞板】
指門或窗到柱子之間的兩個長型身堵
![]() |
鹽埔 葉氏古厝 南陽堂 |
【檻牆、檻窗】
檻窗指位於檻牆上方之窗戶
檻牆指窗戶至地面間的矮牆
主要集中於建築物與護龍的正面
常是裝飾重點部位
![]() |
布袋 蕭氏古厝 |
【三關六扇門】
三關六扇門常見於建築物的明間
中央常作板門,兩旁作格扇
板門可以界定空間
格扇兼顧採光通風的需求
一般民居中,板門做為出入口,較常開關
兩側格扇僅取其採光通風功能,較少開闔
![]() |
溪湖 楊氏古厝 四知堂 |
【門額】
指門楣上懸掛的匾額
民居中常見使用固定式門額
民居正廳處,大多題上自家堂號
但仍有更多極富創意的新作法與新材料
如磁磚、泥塑等來裝飾門額
![]() |
西嶼 顏氏古厝 |
【門楣】
指門上方的橫向構件,是構成門框的重要組成
常以石頭、木材或RC為材質
並常伴隨著裝飾元素
為串接固定連楹與門楣的構件
一定會成對出現
門印對外部,常以方木塊或龍頭出現
門簪對內部,常以葫蘆狀木平板出現
![]() |
北埔 姜氏家廟 |
【門箱、抱鼓石】
皆為門柱下方的礎石,是穩固門框的構件
門箱常雕成枕頭形或箱子形
抱鼓石就是門鼓,常雕成螺旋鼓狀
![]() |
羅東 清野病院 五福眼科 |
【雨淋板】
雨淋板此西方構造由日本傳入台灣
日文為下見板
此外牆系統 具有防水、透氣的功能
雨淋板橫向交疊是為了讓雨水能夠.順利流下,而不讓雨水進入建築物
![]() |
嘉義 鹿草古厝 |
【福州門】
或稱為腰門、梳門 、劍欄
多位於板門前,一般是向外開啟
通常板門開啟,會關上腰門
具有通風、採光之效
又可維護幼童的安全與防止家禽進入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