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化運動的高峰 全台廣建神社
唯有新城神社 擁有奇特的保存故事
神道教撤離 天主教進駐
形成兩種宗教互依存的共生關係
新城神社為日本人紀念1896至1906間「新城事件」的殉難日軍而建
該事件起因日軍輪暴1名太魯閣族婦女 遭到族人反撲殺害監視哨內23名日軍
日軍派兵攻打部落卻屢戰屢敗 最後只好以懷柔平息紛爭
最初神社為木造的 於1914年興建
其實嚴格來說 當時並非神社 而是收集了日軍遺骨的忠魂祠
1937年皇民化運動下 才改建為水泥式構造
並祭祀開拓三神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下圖為第二鳥居的照片 兩側狛犬至今也都存留
後面可看見木造手水舍 現已不存
新城神社於二次大戰後 被新城天主堂購得
目前整座神社的構造幾乎都位在天主堂的私人土地上
也經由天主堂的極力保護 現在才可以看到他非常完整的輪廓
□ 等級: 花蓮縣定古蹟
□ 產權: 私有
□ 完工: 1937
□ 結構: 水泥
□ 風格: 日式
□ 用途: 新城神社 →新城天主堂
第一鳥居位在博愛路與信義路口
神明鳥居的形狀 已經很難看出
因為這座鳥居未在天主堂的範圍中
所以兩側及下方的構造物都被截斷 形成怪異的鳥居
第二鳥居外觀保留完整
兩側多出了兩根柱子支撐
成為了新城天主堂的正門招牌
穿過第二鳥居 便進入參道的線性空間
參道兩側石燈籠基本上都還佇立著 與旁邊的教堂形成有趣對比
在劃定為縣定古蹟之後
原本石燈籠與石燈籠之間的水泥圍牆 也隨之拆除
原本的痕跡 至今依然清晰可見
第三鳥居旁的狛犬 已經風化嚴重
穿過第三鳥居 就進入基壇與本殿遺跡
本殿當然已經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聖母像的亭子構造物
兩側狛犬也風化極為嚴重
只剩下模糊輪廓
聖母像搭配周遭參天的古松
是極為少見有趣的畫面
聖母像兩側還有類似神獸的小雕刻
其實不太清楚這是什麼的東西
本殿周圍原本較為華麗的石燈籠
目前已經移到了教堂門口旁 與一般方形石燈籠相比
底部圓柱與蓮花狀雕刻都展現更精緻的一面
教堂門口旁也有一隻狛犬
應該也是本殿的產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