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JUST Publish】小城故事多(11)斜貫古道第一城-南屯




本文選自 放築塾代誌 第100期 10月號/2023


__________________

1945年 南屯全景模擬圖

A 萬和宮
B 文昌公廟
C 南屯市場
D 三角街
E 南屯派出所
F 南屯公學校
G 簡氏宗祠
H 犁頭店鴻業信用組合
I 善修佛堂
J 金慶隆古厝
K 南屯溪

萬和路南段,展現清代蜿蜒的路徑與狹窄路幅


南屯路上之折衷式街屋
台中盆地內、烏溪以北之平原,早期為巴布薩族貓霧栜社之生活場域,根據《諸羅縣志》記載:「貓霧栜社二里許,有竹圍三匝,偽將劉國軒舊寨」 可見此地在明鄭時期已有漢人進行了屯兵與墾荒,並有建設城寨的紀錄。此地沃野千里,水源充足且尚未開發,漢人一直垂延於此。因此康熙朝的張國、雍正朝的藍廷珍,兩位總兵來此地平亂時,就順便帶了大量人力前來開墾,然因清廷消極治台的政策下皆被棄毀而功虧一簣。短短十五年間出現兩次私人開發申請案終於點醒了政府,察覺有利可圖便頒布墾殖新制,允許漢人前來開墾番人土地。沒過幾年瞬間大量漢人的前來,讓政府在犁頭店街設置貓霧栜巡檢署,成為台中盆地內的行政與軍事重鎮,便可知犁頭店當時已經小有規模。

南屯路上之清水磚街屋
清領中後期的十九世紀,應該是犁頭店發展快速的鼎盛時期。移民大量湧入開墾周遭平原,農具與生活器皿需求大增,使得此地開啟了許多打鐵鋪,「犁頭店」便成為此地地名。如果把葫蘆墩(豐原)與半線(彰化)兩城的最短距離畫成一條斜線,便是台中盆地內最早的斜貫古道,此線成為開墾盆地的主要路徑,而犁頭店就是進入台中的第一座城鎮。當時鹿港與半線的貨物源源不絕地跨烏溪進入犁頭店,成為台中盆地內最大的生活物資與農具製造中心。
南屯南側的萬和宮與廟埕


建於1923年之善修佛堂
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有意將中部建設為政治中心,因犁頭店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所以台灣省城選在東大墩興建。此舉讓大量資源與目光投向了東大墩,清領晚期的新斜貫古道路線因而更偏東方,與犁頭店不再有交集。進入日治時期之後,縱貫鐵路的路線與新古道相仿。而車站帶來的經濟與人潮,更讓豐原、潭子、烏日與台中高速成長,而改名為南屯的犁頭店,依舊只維持著一座清代小村莊了。

媽祖巷上的金慶隆古厝
錯失機遇的南屯反而陰錯陽差地成為一座活化石,因為清代城區範圍完整,且其路幅與路線幾乎維持著清代樣貌,相比東大墩就已幾乎消失了。當年斜貫古道滋養著南屯,因此在城中最主要的道路便是斜貫古道的一部分-萬和路。萬和路大致呈東北-西南斜向路徑,而南屯的信仰中心-萬和宮,就設置在此路上,日治政府又於更南端建設了派出所與公學校,使此區進一步成為濃厚文教與宗教氣息的場域。

萬和路南段仍部分保有舊式街屋

南屯路上之圓拱造型街屋
南屯的經濟核心則位於萬和路與南屯路一段路口,此處俗稱"三角街",因為在1920年之前,南屯路二段並未開闢,此處呈現T型路口有此名稱。當年此路口北往葫蘆墩、南往鹿港彰化,東往東大墩,是最熱鬧繁榮的商業地段,現今的三角人文茶館便是當年榮景的例證。而後日治政府截彎取直打通了南屯路,才成為如今的十字路口。南屯路上除了有文昌公廟之外,亦增設了南屯市場與南屯信用組合(農會)等設施,增強的商業機能促使南屯路兩側冒出更多街屋。相較於清朝的萬和路因鐵路運輸逐漸沒落,南屯路儼然成為日治時期的新興商業區。

南屯路騎樓一景
縱貫南屯發展脈絡,萬和宮並未處於南屯的正中心,反而位於城區南緣,以往其他城鎮常見的廟埕前商業動能,反而往北開枝散葉,成為宗教-經濟雙核發展的模式,在台灣城鎮中頗為獨特。然而這座清朝活化石在這二、三十年間被膨脹的台中市區吃進肚中,成為了一座名符其實的城中城。


南屯經濟中心-三角街

南屯舊衛生所宿舍

萬和宮內部展示大量少見的磚雕藝術

萬和路北段保存著部份清代街屋

萬和路北段之清代街屋

萬和路南段之二層街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伸閱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屯街屋 南屯路(犁頭店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