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JUST Old】台北-中正 幸町教會(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紅磚搭配道地的白唭哩岸石
加上哥德元素的妝點
紅白相間 綠樹藍天 形成台北最壯觀的教堂


下圖為中山南路街景 中間白色極為優美的大型建築為中央研究所
左邊佈滿植物的的高塔即為幸町教會

1916年建成的幸町教會
由知名的日本在台建築師-井手薰的早期作品
 

原為東門附近臺大醫院與醫學院師生常去的幸町教會
它的建築採用紅磚與唭哩岸石混合構造
為日據時期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來臺的早期設計工作
風格上接近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鄉村紅磚小教堂。

幸町教會非單棟建築 是一整個建築群落
由三棟建築組成一個宗教建築體系
目前依舊完整存在 非常難得

□ 等級: 台北市歷史建築
□ 產權: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 完工: 1916
□ 設計: 井手薰
□ 結構: 磚造 木造
□ 風格: 哥德式
□ 用途: 幸町教會-長老教會
 

四周的大樹掩蓋了教堂的立面
如果不是唭哩岸石圍牆的歷史味道
 一般人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教堂立面 建築式樣屬於 非古典系十八世紀哥德式風格
外面主體為紅磚堆砌,而窗框和門框等鑲邊則用砂岩(唭哩岸石)
打造疊砌造成滾白邊的視覺效果,使牆面和開口的顏色形成對比
除了美學效果外,石材砌造在早期加強磚造承載牆結構系統中扮演了極重的角色
從屋頂承重之轉控乃至開口部分力量之傳遞,巧妙的堆砌兼具結構功能與美感

大門正立面為哥德式的大型尖拱窗
 1985年以前為彩色的玻璃,上有聖經故事 仿效歐式教堂的形式
之後改建為素色的玻璃,使室內明亮
又可緩和直射的強光,並增添教堂禮拜的氣氛

大門的拱圈門框以多層退凹邊框,層層退縮的方式
強化視覺的焦點,而達到大門深遠的印象
這種作法稱為「都德式拱圈」
而哥德建築中常見的四葉草也美麗地展現眼前

教堂採偏於一側的單塔樓形式,高聳直立六十尺
是醒目的標誌,亦是禮拜堂的重要特色
內部有旋轉樓梯,頂層懸掛一口大鐘

高聳的石塔 可以清楚看見扶壁層層退縮的力學結構
凸於牆體之外 並做出由連續數層石塊斜塔堆砌而成的凸起
扶壁有扶拖住高牆的穩定作用,既不佔用室內空間,又能增加建築外觀的變化

鐘塔最有特色的地方 莫過於用石材製作成的百葉窗
可以防太陽強光直射,又具有通風效果

窗的造型多為瘦高的尖拱式或圓拱式
當窗子較寬時,則用大拱内含小拱的高明作法來解決
由唭哩岸石打造、研磨,砌成菱形圖案、圓拱窗和尖拱窗
造型非常雅致細膩,大門的左邊為雙尖拱窗,右邊則為三尖拱窗


其設計用塊石崁拼拱相交錯,形成三個小尖拱,框出三扇尖拱玻璃窗
每扇玻璃再由上方切出兩個尖拱,讓整扇窗巧妙地由數個尖拱依序組構
其幾何切線之設計實令人讚嘆
 

在還未查明此建築的來歷時
以為此哥德風格的建築 另一個塔樓還未建成
其實是故意設計成單塔形式

右側的裝飾明顯較少
但唭哩岸石的精采雕刻依舊令人驚艷

教堂側面則較為簡單
但哥德式尖拱窗與扶壁仍舊展現典雅的氛圍

教堂後立面
陡峭的兩坡頂具有拉高禮拜堂的效果,同時形成正面的巨大山牆
最高點以十字架收頭,充分傳達了宗教的神聖意涵

主日學教室(唱詩班)
同屬磚造歐風建築,皆為臺北所存較早期的基督教建築。

尖拱造型窗 與各色磨石子材質立面

牧師館位在幸町教會正後方 是一座純日式木造建築

可惜目前改造的情形 已讓他幾乎面目全非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計畫拆除他  破壞此區的歷史紋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