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大社巫氏古厝為七包五的三落大厝
再搭配三座門樓構成的院牆
整體氣勢壯大
□ 等級: 未列古蹟
□ 產權: 私有
□ 完工: 約1803
□ 結構: 磚木造
□ 風格: 中式
□ 用途: 民居
----------------------【歷史】----------------------
巫厝平陽堂 或稱為巫家古厝
大約建於1803年 可說是大社三奶壇(三奶村)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當初巫家居住於大社保元公附近 而後遷往三奶壇
家族持續壯大 連這棟三落大厝都無法負荷
最後在三奶壇市場附近興建一系列商業型街屋居住並生活
巫厝平陽堂 或稱為巫家古厝
大約建於1803年 可說是大社三奶壇(三奶村)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當初巫家居住於大社保元公附近 而後遷往三奶壇
家族持續壯大 連這棟三落大厝都無法負荷
最後在三奶壇市場附近興建一系列商業型街屋居住並生活
----------------------【配置】----------------------
巫厝是大社規模最大的合院建築
格局座東南朝西北 平面為三進四護龍
期間穿插數個碩水門與過水廳
當時又稱“三落百二門,想到就欲哭”的俗諺
因為奴僕每晚要把上百座門窗關閉才能睡覺 想到就想哭
巫厝建於1803年 格局又大 展現許多特有的情況
第一進與第二進 搭配內護龍 形成四合院
外護龍與七開間之第三進 再合圍成四合院 並以過水門相連
也就是一座三合院包裹著一座四合院
是典型七包三的豪華平面
院牆、門樓與外護龍相連 區隔出外埕與內埕
![]() |
第一進與第二進 搭配內護龍 形成四合院 |
----------------------【設計】----------------------
最先看到巫厝的景觀 便是寬敞的院牆與門樓
門樓外觀為斗仔砌磚墻
隨著開三座門 院牆高程隨之起伏
2020年參訪時 還是如此古色古香
但2023年 外牆已塗上水泥砂漿 古味盡失
穿過內埕 可以發現一項全台罕見的設計
就是巫厝共有三座門樓
三座門樓格制幾乎一樣 只有中央門樓稍微寬一些
屋架皆為二坡水 內側以方形磚柱支撐 形成半戶外軒亭
![]() |
內側以方形磚柱支撐 形成半戶外軒亭 |
![]() |
兩側門樓為金形馬背 |
![]() |
中央門樓卻以土形馬背設計 |
穿過門樓 進入中埕 即可看到第一進
第一進為三開間
兩側過水廳以連接兩側護龍
第一進相當樸素 設置出屐起短簷步口廊
外牆原本為華麗的斗砌牆 但大部分被水泥塗抹而難以辨識
檻牆以五角或六角石塊砌合而成 是台灣本島少有的工法
可能是漳州作法
![]() |
第一進相當樸素 設置出屐起短簷步口廊 |
![]() |
左護龍還可以看到部分原始外觀 |
![]() |
可能是磚造排水孔 或通氣孔 |
![]() |
第一進歷經風霜之地磚 |
穿過第一進 進入小巧的內埕 或稱為天井
第二進的正廳以三關六扇門配置
深色的木門搭配中庭
整體氛圍具有中國本土設計的味道
與後來日治時期中式建築有明顯差別
極為優雅的地坪
四面八方下下來的雨水 匯聚於此
也有聚財之意
穿過正身 可以看到第三進~後身
相較前身的斗砌牆 正身的三關六扇門
後身只以簡單磚造構成
正廳拜觀音 又被族人稱為觀音廳
搭配四周後代所新建的高樓 亦是全台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