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JUST Publish】小城故事多(十六) 稻田上的紡織城-和美





本文選自 放築塾代誌 第105期 3月號/20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5年 和美全景模擬圖
A 和美驛
B 和美座
C 和美街役場
D 和美警察官吏派出所
E 和美郵便局
F 和美線信用組合
G 新高製糖鐵路
H 和美公學校
I 道東書院
J 和美消費市場
K 謝氏古厝

建於咸豐年的道東書院
在荷蘭人來此地之前,此地由社名為Hobisan的平埔族所居住,因此才有「和美線」、「和美散」等稱謂。與旁邊的半線(彰化)一樣,都取自於巴布薩族社名之音譯。也有另一說,在漳泉械鬥頻仍的清領時期,為求兩派系得以和平共處,便取"以和為美"之寓意來告誡雙方。因此上述兩種遠因,或多或少都促成了和美這個地名的出現。


昭和10年(1935年) 和美庄役場
和美的漢人開發始於明鄭時期,當時左武衛武平侯劉國軒率兵駐紮於半線,並在周遭實施屯田制,除了鞏固明鄭勢力並撫番之外,自給自足的糧食也有可供應軍隊,兵丁的墾植打響了和美發展的序曲。直到二十多年後納入大清版圖,雖然禁海令讓和美的人口成長與農業發展一度停滯,但隨著禁令鬆弛,大量移民又持續湧入台灣尋找新天地。此時彰化平原有兩個重要城市,分別為鹿港與彰化。鹿港為對外貿易港口;彰化則為政治與經濟中心,處在兩城之間的和美,隨著水利設施的修築讓水田面積不斷增加,逐漸吸引眾多漢人前來定居。


雖然目前名為和美街長宿舍,
但建築本體為和美警察官吏派出所
伊能嘉矩在1909年的「大日本地名辭書序編─台灣篇」中提及"嘉慶初年的和美線庄,東至彰化,南達鹿港,因交通便利而形成地方性市集。"書中以大篇幅描述彰化與鹿港,但和美只有寥寥數句,足見當年發展規模的落差。和美在康雍乾時期,周遭仍然是以散村形式存在,並沒有明顯的市街機能。直到嘉慶道光年間,才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並在同治之後逐漸形成街肆。和美的經濟動能來源於農產品等集散交易,腹地包含伸港、線西與和美三區。三區的農作物往和美的中正路與倡和街集中,並銷往彰化,並從中正路與倡和街整體呈現西北-東南之走向,看出彰化與和美的緊密程度,反而與鹿港的交易相對較少。


和美市區中最完美的中式民居-謝氏古厝
日治時期的和美則進入快速擴張時期,除了農村經濟爆發使其米產量為彰化郡第一,工商業的發爆發亦有幫助,其中又以中藔庄的新高製糖彰化工場帶動之整體經濟與人口成長最為顯著。為了呼應和美的成長,在清代舊有道路(中正路、鹿和路、倡和街)基礎之上,政府又劃設多條道路,如聯外大動脈-彰美路,與擴張市區用的和平街與中山路。政府先於和美南邊則設立了和美公學校與和美消費市場,成為和美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場域。也而因為中正路已為成熟的高密度市區,所以政府單位皆設置於市區北外圍的彰美路上,如和美郵便局、和美街役場、和美警察官吏派出所。加上和美車站、和美線信用組合、和美座等。讓北邊的彰美路儼然成為和美的政治、金融、娛樂與運輸中心,但此舉也間接弱化了中正路與倡和街的城市地位。
中正路上的戰後街屋




中正路上少見的昭和洋樓

勝發米穀商行,側面說明和美當年米產量為彰化郡第一。




中正路與倡和街口之紅磚街屋

而和美還有一個隱形經濟冠軍-也就是紡織業。在”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治方針之下,台灣人只允許種植棉花等原料,而禁止加工成紡織品,但一些民生必需品還是可以生產的,如抽棉紗、織腳白布等。早在日治初期,和美人就以純棉纏腳布供應全島之纏足婦人,成為全台灣最大的纏腳布生產基地。並在此基礎之下,把纏腳布加長加寬成粗棉白布,躲過查緝暗地裡銷往全台。在此成熟的輕工業環境之下,在戰後搭上國際貿易的順風車,更貢獻出全國一半以上的紡織品產值,而有了「和美
中正路上的昭和街屋
人、紡織線,七娘媽、捶心肝」的歌謠,歌詞中唱出連織女也忌妒的紡織盛世,是和美人過去六十年來曾經的輝煌記憶。

倡和街上的中式民居


和美消費市場旁的街屋,此處依然是和美的傳統市場


巷弄裡的傳統民區越來越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