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神社對大部份人來說聽都沒聽過
建築風格也與一般神社迥異
拜占庭式的屋頂及外觀 中國式的迴廊 日式的參道與祭拜方式
建造完成時 在建築界也引發極大的爭論
建功神社 也就是現在的國立教育資料館
位於植物園旁邊 建中對面
建於1928年
專門祭拜對台灣有貢獻的"人"
不只日本人 也祭拜台灣人
只要因公殉職 就有可能入祀祭拜
台灣人就有3530位 卻至今不知道他們是何許人也
下面這張照片可以得知他的配置
由右至左
簡單的中軸線-參道 引導人們進入
參道中有一座中式鳥居 暗示即將進入神的領域
然後一座石橋 把水池一分為二
接著看到神苑與神池 再來便是神社
最下方的大池子就是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後方的大蓮花池
另一方觀看 右上方的半圓形廣場現在早已消失
政府來台後 把這裡改得面目全非
其實也是所有台灣日式建築的縮影
下圖擷取自 http://theericel.blogspot.tw/2013/02/0519.html
1945年的照片水池還可看見石橋已經被美軍給炸爛了呢
下圖為現況
國民政府把他增建為一座四合院 並完全改變風格為中國宮殿式
一堆違建及未修整的建築雜亂的散佈在綠海中
而水池也因為蓋了右下角的(綠色圓形)國立科學館而縮小了
參道.鳥居.石燈籠
鳥居代表的是一種結界
人類與神之間的"門"
參道有時也會分表參道及裏參道
現況為沒有任何東西存在 連軸線也消失了!
此中國式的鳥居 很可惜沒有留下來
長得很像牌坊 可謂中日混血
由建功神社社務所發行以建功神社神苑為背景的繪葉書
除了造型特殊的鳥居外
建功神社內的石燈籠也與其他地方不同
其他神社較少見到此造型之石燈籠
石燈籠上方「笠」部份突出物之正式名稱為「蕨手」
石橋.水池.玉桓
當初的石橋 長度頗長的
也許是要營造一種神與人區別開來的氛圍
非常具有戲劇化
但現況是....
石橋修改的非常短
走沒幾步就結束了
剛開始看到這"石欄杆" 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後來查了才知道也是神社的遺跡-玉桓
神苑.神池
過了石橋之後 便進入了神苑
神苑兩旁有休憩所
中間有座神池 並設有手水缽
現況為....
由於改成了四合院的模式
所以石橋與神苑間的聯繫被斷開
但實際走起來感覺是還挺不錯的
經過一座大門後 有豁然開朗之勢
但是手水缽被拆毀了 改建成一座龐然大物
非常無言~~~
他真的非常高 約二米半
有種像是屏風的設計
水池四周種植高大的龍柏
也斷開了人與水池間的視覺聯繫
草叢中 疑似神社的遺物
新建宮殿式建築
四周都是被戶外的迴廊 走起來也蠻舒適的
下圖可以看到 神池兩旁其實還有兩座石燈籠
至今也已然消逝
社殿
拜占庭式的建築風格非常大膽創新
台灣有這款建築 非常珍貴
甚至二次大戰也沒有把此建築摧毀
反倒是台灣人自己把他毀掉了
變成了一座無聊的宮殿式建築
外觀上清新大方 與周遭景觀和諧
現況是.....非常壅擠
雖然種滿高大植物 但是很有壓迫感
在本質上
宗教性建築 在乎的是氛圍
如今改為學院之後
少了嚴肅的.神祕的氣氛 是多了點隨和
裡面的結構 也容易讓人聯想到聖索菲亞大教堂
現況為...
改成了展覽空間 並不時看到梅花的泥塑
因為全塗成了白色 空間非常寬敞
大庭其實很美好 唯獨天花有點over
大廳下的地板圖騰
二樓的樓梯側
其實整個園區除了社殿以外
都是禁止參觀的
所以拍照時都躡手躡腳
隨時都有保全在旁邊監視
在建築維護方面也都很不理想
總之就是讓人惋惜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