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曾經是島上第六大都市
繁華的商業活動造就豐富的建築遺產
然而如今也只剩下寥寥數棟 可說是一座沒有記憶也沒人懷念的城市
□ 等級: 未列歷史建築
□ 產權: 私有
□ 完工: 1926
□ 結構: 磚木造
□ 風格: 中式
□ 用途: 民居
----------------------【歷史】----------------------
「大里」這兩個字,原是番社的譯音
原名為「大里杙」,「杙」的意思是指「繫舟筏的小木樁」
當時的移民以來自福建漳州的人數最為眾多
其中以林姓為最大宗,也是當時林爽文的主要根據地
同治年間,大里杙聚集了約二萬多人口,盛極一時,曾居台灣第六大街市
在當時即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之說
「慶源堂」的主人為林秋金,當地人稱「秋櫃長」或「秋家長」
他年輕時在霧峰林家擔任總管,累積資本後便自立門戶
在老街創設「慶源堂」商號
----------------------【配置】----------------------
慶源堂位在大里最主要的街道上
總共有三進 前二進為街屋形式
算起來 當年總共有六開間之面寬
第一進據說在921大地震時嚴重損壞而整新
第二進看起來有點像門廳的半戶外場域
第三進 便是洋樓本體
----------------------【設計】----------------------
右側為二層樓清水磚構造
左側為一層洗石子外觀
兩種迥異的風格 可以看出是不同年代建造的
研判紅磚最先建造 洗石子建築最晚
紅磚洋樓展現的是日治中期最純正的洋樓樣貌
連續拱廊、洗石子山頭
再搭配一個壯觀的三柱式車寄
一層樓的洗石子洋樓
拱心石拱廊、花瓶欄杆與山頭
設計上與紅磚洋樓相仿
應該是紅磚洋樓建造後不久 再興建的建築
慶源堂後院還有一座美麗的門樓
以破縫山牆又稱破山頭。刻意在三角形山牆的中間處破空
造成視覺上的動感,及繁複的裝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