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JUST Music】G.P.Telemann-Viola Concerto in G major TWV 51:G9, 泰勒曼 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


 Vermeer, Jan ,  1658   Soldier and a Laughing Girl  

格奧爾格·菲利普·泰勒曼 這個名字應該大部分的人都沒聽過
但在250年前 他在歐陸可是非常知名的音樂家兼作曲家
當時的人連巴哈是誰都不知道
可是風水輪流轉 泰勒曼死後 名聲跟作品也跟著埋葬
巴哈倒是死越久 越有名~~~



中提琴是一個很尷尬的樂器
外觀上比小提琴在大一點點
但在作品上 卻比小提琴少很多
在許多曲子中 他僅僅扮演著合聲的角色

能單獨為他譜寫的作品 真的是屈指可數
這首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 可以說是泰勒曼最有名的協奏曲之一
在以中提琴為主的音樂會中 也是經常出現的曲目

這首協奏曲的結構為 慢-快-慢-快
I. Largo
II. Allegro
III. Andante
IV. Presto


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多為這種模式的4組樂章
第一樂章 I. Largo 類似"序曲"的緩慢節拍
在古典時期 這種結構會慢慢消失
成為 快-慢-快的結構

第二樂章 則是他最動聽 最精采的部分

經過第三樂章的緩慢休息之後
再進入第四樂章的快速旋律 


下面文章寫的非常好 
擷取自 小提琴作坊

在中提琴藝術史上,這首《G大調協奏曲》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首先,這是我們所知道音樂史上的第一部中提琴協奏曲
此外,它是引導中提琴向音樂會獨奏樂器方面邁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最後一點,它具有藝術上的、教學上的和演奏方面的久遠的歷史意義。
泰勒曼的《G大調協奏曲》直至今日仍然是中提琴獨奏家所歡迎的流行作品。
它多次再版,並錄製成大量唱片和磁帶,這一切足以證明它的意義。

把中提琴作為一種獨奏樂器,是作曲家邁出的勇敢的一步,
因為當時的中提琴甚至在樂隊中也只佔著微末的地位,
只充當伴奏的角色或用以填補無關緊要的中聲部。

《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原標題如下:“維奧拉達布拉喬協奏曲。
泰勒曼的這一協奏曲由四個樂章組成,
按照對比的原則(慢一快一慢一快),
形式上與宗教奏鳴曲具有相似之處,
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到托列裡獨奏協奏曲對它的影響。
泰勒曼借用意大利出現的獨奏協奏曲形式,
把它搬到中歐,並且加以發展。這是泰勒曼很大的功績。

研究家認為泰勒曼的這部作品是“協奏曲——奏鳴曲”的中間形式,
其中炫技成分很突出。
從發揮中提琴之所長著眼,這也是中提琴獨奏家最美好的演奏曲目。
泰勒曼本人認為,善於挖掘每一種樂器表現的、技巧的和音色的潛力,
並以此原則來寫出器樂作品,這對作曲家來說是義不容辭的。
關於這個原則,這裡節錄一段泰勒曼在1718年寫的自傳:
為了顯示出掌握規則、合乎標準的創作手法,就要發揮每件樂器獨具的特長,
而且要使演奏者十分樂意演奏,從而使他們得到滿足。


從現代演奏藝術觀點來看,這首協奏曲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術困難,
然而,它要求演奏者講究音色,奏出高雅和優美,
該曲相當廣泛地運用了連弓和短弓(分弓)這兩種最基本的弓法,
這就要求嚴格地掌握基本的運弓技巧。

協奏曲的音樂內容—首先是在活潑、歡快的基調上,
以其樸實無華的情感去反映客觀世界。
音樂雖然通俗明白,但並不原始粗糙,
因為泰勒曼是一位在自己所處時代的音樂藝術方面取得優秀成果的高水平的作曲家。

以往的研究家在對中提琴協奏曲進行分析的同時,往往只強調它教學上的意義,
而不承認它在藝術上的特點。這很難讓人讚同。
我認為,這完全是過低估計了19世紀和20世紀初具有代表性的泰勒曼的創作遺產。
如今對待泰勒曼的音樂,特別是對他的器樂作品的態度,
已發生了變化。至於他的中提琴協奏曲,不僅在教學上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而且毫無疑間,它對現代聽眾也有很大的藝術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