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 敦煌堂 可以說是高屏最美麗的傳統建築
彩繪 石雕 木雕 花磚 交趾陶等
更有台灣僅見的創舉 正身的祖祠龕內
特請藝匠雕刻六座祖先雕像供子孫緬懷
可惜已在2018年被子孫拆除
可見高雄市的文化保存力道 令人失望
□ 等級: 未列古蹟
□ 產權: 私有
□ 完工: 1927-1932
□ 結構: 磚木造
□ 風格: 中西式
□ 用途: 洪氏古厝 →荒廢 →2018拆毀
此處建築年代1727-1732年,旗山人慣稱「洪厝巷」
是傳統福佬四合院,二進二包,格局完整
至於為何稱為洪厝巷 實際上真的是一條巷子
連接了敦煌堂與延平路
我也是順著這條不起眼的巷子進來的
整棟建築坐西朝東
正身背後(西方)是旗尾山 望向東邊的楠梓仙溪
據說是經過風水師鑑定的龍穴福地
左護龍與正廳之間的巷子即為洪厝巷
連接了西邊的延平一路 非常不起眼
所以至今只有寥寥數文在網路上介紹
走在巷中 不久
便可發現類似 "過水門"的構造物
但是此門連接了前廳與內護龍
型制上較為特殊 也說明了 洪厝巷的意義
此巷當時可能是比較公共的街道 進了門才屬於私人空間
進來之後便可發現一個較為寬敞的內埕
由於過水門等特別的搭配之下
就形成"凸"字型的內埕平面
此時站在內埕
可以看到壯觀的正身與內護龍
護龍採用當時流行新穎的材料:洗石子來裝飾部分立面
正身就由紅磚來鋪陳
色彩搭配上別有用心
三開間的正身立面配置
中港間 也劃分三等分
為三關六扇門
兩側不使用木格柵 而使用較貴的玻璃
步口廊下 可以欣賞大量的彩繪 與泥塑 以及花磚
另位木雕藝術也是敦煌堂
極為重要珍貴的觀賞重點
兩側護龍的藝術結晶則集中在山牆與屋頂上
左護龍山牆上有相當美麗的交趾陶雕塑
甚至還有玻璃保護 用心程度相當高
原本很好奇 鵝頭墜下方的方形物體是什麼
右護龍就提供了精確的答案
也是雕塑的一部份 講述著一段故事
可以說是全台唯一的故事鵝頭墜
另外差一點就錯失了精美的正身的鵝頭墜
花與鳥的造型 至今仍然絢麗
接著走進正身的正廳
映入眼簾的是六座石像
石像素材為中國進口的青斗石
身高約130公分
男左女右
女生服裝幾乎一致 男性祖先的服飾就很有變化
從清朝古裝到日式 再轉到西裝 非常有趣
中央的男生應為當時的主人-洪見萬
內護龍房間一景 每個房間都以塌塌米的形式為主
站在內埕中 望向前廳的背後
內埕的荒煙漫草跟人一樣高
乍看立面 覺得稀鬆平常
其實有可能錯過敦煌堂最咋舌的部分
繼續穿過洪厝巷 走到底 便進入敦煌堂的外埕
門廳的規制與正身幾乎一樣
保存狀況一樣不理想 屋頂已然傾斜
中港間相當絢麗精緻
內凹的空間 形成氣派的氛圍
更不用說吊桶 員光 格扇 等精緻構件的華麗組合
左右次間外牆下方 有精彩的彩繪磁磚
此處以三國的三顧茅廬為題材
商湯聘伊尹之故事
再往更旁邊 則是花木為主要的彩繪
地磚以藍色粉色白色 相互搭配交織
這種建材感覺不像是日治時期的產物
研判是二次大戰後鋪設的
相較於正身的書卷 以彩繪平面為主
前廳的書卷 就充滿立體絢麗感
同時 題字外框也一樣
畢竟是門面 前廳比正身 更加的華麗
以彰顯整棟建築的尊貴感
金碧輝煌的"員光"構件
正間內大致保持原貌
兩側的小港間內部
在門廳兩側可以發現各有一棟二層樓的洋樓建築
左邊為紅磚外觀 應為較早期建築的
右邊為洗石子外觀 應該是晚期建造
在外埕洋樓邊緣 一直可以看到欄杆構造物
研判 在欄杆的另一邊 以前是座廣大的水池
如今是一片茂密的樹林 所以難以發現
下圖知道右邊的洋樓已誇過欄杆
所以當時可能建築在水池上的
據說外埕下方是地窖的空間
讓人充滿著許多的想像
此棟建築已在2018年初 被洪家人人不知不覺的拆除了正身與門廳
依照拆除後的照片
只保留了六座雕像
令人憤慨之外 好像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