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JUST Old】台北-大安 台灣總督府 台北高等學校 講堂




□ 等級: 台北市定古蹟
□ 產權: 公有
□ 完工: 1926-1929
□ 結構: 可能加強磚造
□ 風格: 折衷主義
□ 用途: 臺北高等學校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簡稱為臺北高等學校或台北高校)
是日治時期在台日人子弟為主所就讀的七年制高等學校,但仍有部份台灣人曾就讀該校
本校是日治時期台灣島內唯一升大學的管道,入學競爭十分激烈

在殖民政策大大地作崇之下,受錄取的台灣人,只占少數
每年的全台灣只有30多人而已。
可說是台灣教育史上最難考進的學校


1922年2月6日《台灣教育令》第2次修正發布
實施日台共學制,原來1919年台灣教育令沒有規定的高等教育被列入
1922年4月1日因而設立「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


設立初期暫用臺北第一中學校(現建國中學)校舍
1926年4月校舍落成後轉移至古亭町(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本部)

普通教室(今普字樓)與生徒控所(今文薈廳)1926年落成
下圖可以看到這兩棟建築
前方這片大草皮 將是未來的本館的建築基地

1927年 理化教室落成
位於普通教室旁邊
採不對稱但一樣是哥德復興式的美麗建築
戰後已拆除


下圖為興建中的本館
是日治時期少數建築中的照片

1928年
本館(今行政大樓)落成
可以發現與現今的本館有明顯的差別
兩側二層樓的建築 目前已增建到三層樓

本館與普通教室當時既已有通廊相連
+

同年 1928年
室內體育館也完工 是日治時期極少數有體育館的學校之一

1929年 游泳池竣工

同年 七星寮(學生宿舍)落成
「七星寮」取名於台北近郊的七星山,由舍監長庄司萬太郎命名

1929年6月 講堂也完工
至此 約從1925年至1929年
共花了4年時間完成整個學校建築聚落
時程上也頗為驚人

----------------------------【配置】-----------------------------

整體的建築均坐南朝北
除了講堂坐西朝東
其餘均 面對和平東路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演 部分建築已消失
如理化教室 體育館 游泳池與七星寮
但最美麗的講堂 本館 與生徒控所等建築保留至今
已是教育建築史上最大程度之萬幸


        


----------------------------【設計】-----------------------------

台北高等學校講堂由當時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井手薰"所設計
下圖為當時的平面圖與立面圖
選自"台灣建築會誌"


此講堂對比於旁邊的本館
有著更為豐富的建築語彙
因為本館是有濃厚的中世紀哥德復興式風格
但講堂卻只有部分地方有哥德的味道
其餘參雜著歷史式樣 辰野風格等語彙

建築山頭的三條白色條紋
便有向辰野金吾致敬的味道

下方開著三面尖拱外觀的採光窗與氣窗
以及門廊外的三角裝飾物
都讓人聯想起火焰哥德式建築

建築兩側各設置一座塔樓
有點模仿哥德教堂的雙塔式 卻又低於中央山頭
應該是不想讓雙塔搶走中央山頭的風采

塔樓的處理
使用立面上最為精緻的浮雕來妝點
洗石子的材質來模仿石塊的外觀
讓人誤以為是石塊堆砌出來的古典建築

建築兩側均有半戶外的迴廊設計
上方還有大片採光窗
值得注意的是下方照片最左變的半圓形構造物
是台灣建築中相當罕見的設計

紅白相間的語彙 
是1920-30年代流行於大型建築的風格
此處使用洗石子與溝面磚來譜出整體立面

落水頭的設計也相當用心


就如同台北高校其他地方一樣
草葉狀的圖騰隨處可見
下圖為講堂的原始木門


剛剛講的半圓型構造物
便是講台的部位
內部的機能 直接反應於外部的輪廓
是這棟建築值得觀賞的部位
可惜外部被音樂系館擋住 難以窺探全貌 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