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水道貯水隧道」是台灣總督府請英人威廉巴爾頓及其學生濱野彌四郎
進行水道工程與水源調查
是外島唯一的一座水道系統
□ 等級: 澎湖縣歷史建築
□ 產權: 公有
□ 完工: 1927
□ 結構: RC造
□ 風格: 西式
□ 用途: 馬公水道
----------------------【歷史】----------------------
「馬公水道貯水隧道」是當時台灣總督府聘請英人威廉巴爾頓及其學生濱野彌四郎
來台進行水道工程與水源調查
澎湖乾旱少雨,年降雨量小於蒸發量,水資源非常珍貴
在1927年在地下水源豐沛的紅木埕(朝陽里)鑽井6口,並以隧道連通用以貯水
亦即現今的「馬公水道貯水隧道」,作為地下貯水水道系統,以減少水份蒸發
貯水隧道長824公尺,深入地底10.6公尺
除6口深水井、壓縮機和辦公廳舍外,還包括有採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倉井房
且6口深井每口的井距約180公尺距離,並採隧道連通來貯水
再透過揚水所唧筒井內的唧筒8吋鐵管加壓至60尺高貯水塔(在80年代拆除)
後再向馬公市區配水
選自https://www.facebook.com/idocare.taiwan/photos/a.2127221317309595/2127221377309589/?type=3 |
----------------------【配置】----------------------
整個馬公水道包含眾多建築與構造
尤其是隧道本體 更是珍貴
但是埋藏於地下 也很難窺探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 數個倉井房以及
下圖為4號井(4號井倉房)
下圖為3號井(4號井倉房)
下圖可能為抽水機房
----------------------【設計】----------------------
目前現存共四座井倉房
外觀幾乎一致 與台灣本島的井倉房設計相比較為簡單
量體結構應該為RC造
底部設計仿巨石外觀
頂部以拱形輪廓勾勒
入口兩側突出 並以類似疊澀 出挑雨披
雨披上方再設計半圓形浮雕 中央水泥拉毛
是建築中設計成份較重的地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