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西螺最早的居民為平埔原住民族的巴布薩族人
荷蘭時代獎勵漢人移駐開墾,漢人乃漸漸增多
清初時,西螺為臺灣墾殖的重鎮,最初稱為「西螺堡」
相對的為「東螺堡」也就是現今的北斗
分別為濁水溪南北岸最重要的城鎮
下圖為延平路未拓寬前的樣貌
下圖為日治初期台灣堡圖中的西螺
可以開出西螺在清朝就已經發展成為相當有規模的市鎮
延平路與大同路交接處為通往東螺的渡口(可能在泰山石敢當附近)
當時位在東市場與渡口之間的延平路東段可說是商業機能最發達的地方
富田芳郎於昭和15年(1940)做過關於〈臺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
便記錄當時西螺老街(日稱「本通,」即延平路)的情形
當時記載,街長東西間約0.9公里,是以商店街為主的鄉村城市
東起西螺溪岸的大同路,惟溪水乾凅時就會搭座便橋,可以乘汽車往返臺中
從當時的記載內容來看,因緊靠西螺溪岸渡口,西螺仍是一座水陸交通要津
日治時期的台灣 總共有74個市區改正
西螺的市區改正是最晚期的計畫之一
昭和9年(1934),西螺街役場將西螺街市區改正計畫書送出
昭和10年(1935)二月台灣總督府正式核定西螺街市區改正計畫並實施
此計畫需花費四萬五千日圓,全部由西螺街役場向日本勸業銀行貸款自籌
街改正後15.5米寬的新西螺街,街道兩旁鋪著紅磚的人行道,各自豎立電線桿,無溝蓋水溝
左側可以清楚看到14至22號街屋
選自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61025&IndexCode=Culture_Object 到了日治時期最後一年 由美軍之作的地圖可以看到日治西螺最終的樣貌 延平路東段有個類似浮橋的簡易設施 西螺大橋橋墩也已經完成 老街南側也已經規劃完成棋盤狀的道路 但是日本統治時代卻已嘎然而止 |
總結西螺老街的發展脈絡
西螺的發展可能源自延平路中段
並因為渡口交通的發達 而往東段發展
到了濁水溪沿岸 發展飽和之後
在逐漸往延平路西段發展
因此延平老街這三部分各有不同的味道存在
東段的商業氣息最為濃厚
中段的文化底蘊最為深刻
西段的悠閒氣氛最為輕鬆
延平老街中段以福興宮為中心
兩側街屋均以二層為主
雖然高度不及東西段
但是精緻度卻相當高
除了大量巴洛克式山頭 還有更加細緻的裝飾主義
甚至在窗戶與山頭還有類似哥德式尖拱的設計
可謂相當豐富
下圖參考自http://rephoto.yunlin-memory.cool/
位於延平路與福興路口
照片內的建築為"德春醫院" 都還保存著 只是嚴重改觀
因為福興路的拓寬而面目全非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1-2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下圖可以看出原本街屋1-2號是有相當美麗的山頭
如今都已經不存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6號 龍泉商行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8-9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11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12-13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14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17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18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19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20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21-22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
--------------------------------------------
延平路 中段 街屋23-24號
保存狀況★★★
利用狀況★★★